2024/12/19 16:08:32
我们是快消品行业,我们像供应商进货的时候有些是货补来的,货补的那部分产品是按原价入库还是0金额入库比较好啊
货补是什么意思
比如我们有新品要放在超市卖,超市是要收取进场费的,向我们收取是现金模式,我们向供应商收回一般是用货物抵
有时候为了产品好卖些,会搞特价,特价低于我们的进价,这部分的差额供应商也会以货补的形式补回给我们
按原价入库
这样我们的成本就高了
我们每个月都会计提供应商的货补,借应收,dai其他业务收入,这样子的,收到时候就是冲减应收
这个收入怎么确认的
以货补的形式冲减,借 库存商品 dai 应收
按我们的订货量来确认收入的
之前我们的做账步骤一直采购入库借库存商品,dai应付,计提费用时是借应收费用dai其他业务收入,收到货补的时候冲应付和应收,中间用个第三方科目这样
我们ERP和做账是分开的,原金额入库的话,我们的成本会偏高的
请问有老师能帮忙梳理一下吗
可以加价啊
我仔细看看你的问题
按原价入库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导致成本偏高、与实际业务不符等问题。0金额入库虽然更能反映经济实质和简化核算,但可能不符合会计规范
你可以试试,设立专门的明细科目核算货补商品
在库存商品科目下设置专门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货补商品。例如,可以设置“库存商品 - 货补商品”明细科目。这样,在采购入库时,对于正常采购的商品按照实际采购价格计入“库存商品 - 正常采购商品”科目,对于货补商品按照一定的方法(如0金额或其他合理估值)计入“库存商品 - 货补商品”科目。分别核算
例如,采购了一批商品,其中正常采购的商品价值10000元,货补商品按照0金额入库。这么写分录
借:库存商品 - 正常采购商品 10000
dai:应付账款 10000
借:库存商品 - 货补商品 0
dai:应收账款(或其他相关科目) 0
你看看这样可以吗
我们的ERP和做账系统是分开的
做账系统录入凭证的时候金额不能为0
可以考虑采用一个极小的替代金额(如0.01元等)来录入货补商品的凭证。这样既可以满足做账系统的要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货补商品与正常采购商品的区别。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注明,该金额仅为满足系统录入要求的替代金额,实际货补商品的入账价值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ERP系统中,对货补商品的采购订单、入库单等相关业务单据进行特殊标记,注明是货补业务。
在做账系统中,对于涉及货补业务的凭证,也添加相应的标记或备注,说明该凭证对应的是货补业务。
就是分开标记
这样也好查
就是说ERP系统货补金额入库的时候,先按原价入库,然后再标注,还是按照0金额入库啊
在ERP系统货补金额入库时,先按原价入库,然后再进行标注比较合理
那我账务方面是不是先计提,后面收到商品的时候就借库存商品,dai应收费用啊,这样的话做账系统的成本也虚高了
如果在收到货补商品时:能够合理预估其价值,可以先按照预估价值进行暂估入账;收到发票时:再对暂估入账的金额进行调整
如果实际价值大于暂估价值
借:库存商品(差额)
dai: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账款(差额)
借:应付账款 - 暂估应付账款(原暂估金额)
dai:应付账款(实际金额)
成本价是按照对方发票的来是吗?
如果对方不开进发票里面呢?
是按照对方开的发票
不开进发票,也需要进行成本估计。虽然没有发票,但企业能够取得其他有效证明材料来确定货补商品的成本,如供应商提供的成本清单、双方签订的关于货补商品价格的协议等,那么可以依据这些材料来确定成本价
有些供应商不开货补的发票的,或者先开金额,后面减掉,就是金额也为0的情况
你的问题好复杂
不好意思,实际情况是有点复杂
供应商不开货补发票的情况,寻找替代证据确定成本,这种情况税务局不一定同意
供应商先开金额后减掉导致金额为0的情况,按实际交易金额核算成本,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这部分货补商品不应计入成本。
所以金额为0又做不了账,我们又当正常商品卖
恩,你先考虑下,我上面给你说的
好的,谢谢老师啦
要是还有啥问题,你在找我
好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