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奇案中预付账款调整虚增存货是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造假吗 还是说是会计估计呢

通知:《会计宝免费答疑群》已上线,席位有限,尽快加入

2022/6/18 22:51:22

浪奇案中预付账款调整虚增存货是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造假吗 还是说是会计估计呢

他这个跟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都没有关系,就是财务造假

那老师 请问能否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造假呢 常常看到表述为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财务造假这样的话,对这块有些不明白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浪奇为了进一步美化财务报表,掩盖套取资金,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和存货,而后自爆存货丢失,集中作了减值处理,实质为成本造假,就这一块属于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造假吗?

这个案例套不到会计政策里面的

微信扫码获取同类问题
收藏

答疑详情
每个问题,2个老师,一答一审,确保准确 已审核

甘老师高级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答疑老师
通知:《会计宝免费答疑群》已上线,席位有限,尽快加入
向老师提问

2022-06-18 22:51匿名提问

浪奇案中预付账款调整虚增存货是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造假吗 还是说是会计估计呢
会计宝
会计宝

杨老师2022-06-18 22:54

他这个跟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都没有关系,就是财务造假

2022-06-18 22:57匿名提问

那老师 请问能否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造假呢 常常看到表述为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财务造假这样的话,对这块有些不明白
会计宝
会计宝

甘老师2022-06-18 23:01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2022-06-18 23:57匿名提问

浪奇为了进一步美化财务报表,掩盖套取资金,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和存货,而后自爆存货丢失,集中作了减值处理,实质为成本造假,就这一块属于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财务造假吗?
会计宝
会计宝

甘老师2022-06-19 00:13

这个案例套不到会计政策里面的
甘老师

甘老师2022-06-19 00:14

会计宝官方免费答疑群,快进快进
会计宝免费答疑群
免费答疑,席位有限,尽快加入
点击查看详情

问答已结束!

点击展开全文 (7条)
请扫码查看
请扫码关注获取验证码
查看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1秒获取 / 15天全站免验证

登录查看全文

发送验证码
直接问-边问边搜 每个问题,2个老师,一答一审,确保准确
336名专家老师,3分钟快速回复,已有93109会计人, 提问了176710 个问题
在线客服 2023-03-12 19:00
同学,你好,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发送

精选问题

微信扫码 展开全文

会计大佬的微信,放心扫
已是好友会员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边问边看,提问解锁全文 每个问题,2个老师,一答一审,确保准确
336名专家老师,3分钟快速回复,已有93109会计人, 提问了176710 个问题
0/300字

添加照片

老师正在解答中,请留下手机号会通过短信提醒。

发送验证码
点击查看详情 >>

登录后,立即查看全部回答

扫码关注公众号,就登录啦 (✿◠‿◠)

公众号:会计宝

知识点详解分享 工作问题免费提问 280套资料领取
资讯政策解读 行业事件,故事分享 财会圈交流

程序小哥拼命开发中
请移至App或者小程序进行提问

微信小程序

APP下载

快速提问
新问题·点我提问
正在提问
历史提问 >
 正在加载...
加载异常,点击重新加载
暂无问答
在线客服
每个问题,2个老师,一答一审,确保准确
1 提出问题
>
2 匹配老师
>
3 回答问题
 正在加载...
加载异常,点击重新加载
投诉反馈